薪火传抗日初心
大爱谱教育华章
——山内黄镜秋学校四十周年发展纪实
革命沃土上的教育火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遂溪大地惨遭日军铁蹄践踏——64条村庄被焚、1460余名同胞遇害,2800多名遂溪儿女为国捐躯。在这片浸透鲜血的土地上,1932年春,遂溪县界炮镇山内村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以李家祖祠“震东公祠”为据点,20余名学生起步,既是授业之所,更是抗日救亡的“秘密阵地”——教师以国文教学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培育抗战士气 。
李家祖祠“震东公祠”旧址
1937年,学校已发展为完整小学学段,近200名学子在此明辨家国大义;1940年,首届学子李鸿基联合党员校友召回地下党员全子瑛任校长,秘密重建党组织,让红色基因扎根校园。1944年,日寇侵略加剧,师生们放下课本奔赴前线,学校被迫停办,但革命的教育火种从未熄灭。
校舍旧照片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复办,1969年附设初中部,1979年整合四村生源,即便校舍仍是简陋瓦房,却始终坚守着育人初心。
乡贤大爱筑根基
1985年,黄镜秋在第二栋教学楼奠基仪式上讲话
1982年,旅居香港的乡贤黄镜秋先生回乡寻根。这位创办香港第一间华人五星级酒店、获英女皇颁授“优良服务勋章”的传奇人物 ,目睹家乡儿童入学难、校舍破旧的困境,当即决定捐出100万港币改建扩建学校。1985年,经县政府批准,合并后的学校命名为“山内黄镜秋学校”,成为遂溪县首所公立民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式开启四十年大爱育人篇章。
1985年,黄镜秋在树荫下给学生颁发助学金
这份善举从未间断:同年设立20万元“奖教奖学基金”,黄先生坚持每年12月携眷回校颁奖,直至2006年辞世,整整延续20年;夫人林杏贞女士同步设立“康乐金”,为村中老人派发利是,并捐资60万元建起“杏贞桥”“康乐桥”与学校“杏贞台”风雨大银幕平台 ;1997年,女儿黄婉龄、黄婉华姐妹捐资30万元建成“龄华幼儿园”,将关爱延伸至学前教育。
2005年冬,黄镜秋(右3)和夫人林杏贞(右1)回校参加命名20周年庆典
1997年,“杏贞台”风雨大舞台竣工,奖教奖学大会有了平台
2007年,黄婉龄女士接过父亲遗愿任名誉校长,与家人持续坚守——截至2025年,黄家累计为学校捐资400多万元、为家乡福利捐资近200万元,两份基金四十年从未中断 。
名誉校长黄婉龄
捐赠证书
如今的校园占地50亩,4幢教学楼、1幢科学楼鳞次栉比,音乐室、实验室等功能室齐全,实现“绿化、净化、美化、硬底化”标准,成为778名学子(含初中357人、小学331人、幼儿园90人)成长的乐园。
“念慈楼”教学功能室综合楼 (下图一)
龄华幼儿园(下图二)
大爱精神育桃李
黄镜秋先生“耐繁琐、任劳怨、勤职守”的格言与“乐善亲仁”的品格,早已融入学校血脉。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大爱精神转化为育人力量,培育出一批扎根山村的教育脊梁。
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 陈珲超老师(下图一)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马湛海(下图二)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陈珲超便是典型——30余年坚守山村,获“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等殊荣。她曾坦言:“正是看到黄老先生用积蓄和退休金捐建学校,知道这里需要老师,我才义无反顾回来。在精神感召下,学校已形成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教师11人,26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专任教师合格率100% 。自1985年以来,学校累计输送高中后考上本科学生300余人,大批学子投身乡村振兴,让大爱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延续。
帮扶赋能书写新答卷
2019年秋,湛江二中海东中学开启为期3年的对口帮扶
2019年,依托世行贷款帮扶项目,湛江二中海东中学开启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为学校注入专业动能。2021年,以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包明为代表的支教团队进驻,覆盖语文、数学等8门学科,横跨小学、初中全学段;三年间,58人次专家教师带来管理指导、课堂示范等全方位帮扶,推动教师理念与技能双重升级。
深耕四十载,硕果满枝头。学校近10年斩获20多项省市级荣誉:4次获评县“中考先进学校”,2次获县“初中教学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跻身“广东省青少年足球推广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行列 。2025年中小考再传捷报:初三9人考入遂溪一中,小学毕业生李宇森以全镇第一的成绩圆梦名校遂溪一中初中实验班,用亮眼成果为四十周年校庆献礼。
四十华诞启新程
从革命年代的火种到新时代的教育乐园,山内黄镜秋学校四十年的历程,是一部爱国奉献与大爱传承的教育史诗。如今,学校承载着历史荣光与大爱的温度,正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聚力远航,书写更加辉煌的答卷。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