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废水变沃土肥水
农村“污点”变乡村风景
近日
一场变“污”为“美”的生态革命
正在徐闻农村大地悄然发生
试点资源驿站 变污水点为生活圈
走进徐闻县田洋村委会,多功能一体化“资源驿站”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徐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越飞告诉记者,这里正依托农文旅资源,加快打造“驿站型”农村污水处理点。
徐闻县共有1271个自然村,按照《湛江市2025年民生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全覆盖完成目标的要求,今年,徐闻需完成459个自然村治理任务,其中新建141个项目,改造提升318个自然村,项目涉及14个乡镇。
而田洋村则以其特殊的资源禀赋被列入徐闻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第一批专项债项目),投资建设多个AO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资源罐)、强化预处理罐,能实现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20吨。
“田洋村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本身就身处田洋火山口盆地中心,与‘菠萝的海’景区距离仅有几公里,驱车前往田洋村,一路上还有美丽的古水杉包围,十分壮观美丽,因此我们想借此打造湛江‘资源驿站’的首个试点。”高越飞说。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打破场地局限,拓展多层生活圈,徐闻县引入院士团队设计资源驿站,创新建设集光伏储能、汽车充电桩、旅游服务、徐闻优品展、休闲驿站、农污治理等于一体的资源驿站。以充电桩为例,如果每天有游客或市民充满2小时,每年可以为当地增加预计7.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资源驿站是创新EOD模式(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将农村污水治理产业化,用产业收益反哺部分农污运维费用问题。”高越飞向记者介绍,通过光伏储能的发电模式,污水处理的运维成本接近于零。资源驿站未来将打造一个菠萝形状的建筑,内设便利店、书屋等功能,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
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的资源驿站。(图源:鹤山发布 冯铭军 摄)
“村民们对于污水处理项目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不希望脏臭的污水点建在家门口。”高越飞说,他希望把该项目打造好,让大家看到污水点也可以是美丽的,是一个可以休闲的农村新空间。
资源化利用 零成本破解污水难题
在曲界镇高坡村委会那朗村,一幅“废水变肥水”的生态循环图景正在上演。分布于村子三处的污水处理设施发出轻微的轰鸣声,30吨/天微动力污水处理点通过管网收集灰水、定时清渣、再送往调节池和一体化净化器,通过光伏发电驱动电控柜进行不间断曝气,最终将家家户户的污水转变为沃野万亩的肥水。
“那朗村人口大约800人,过去的污水处理点未考虑人口密度和村落地势、管道分布等因素,导致污水处理效果差,村民多有抱怨。”高越飞介绍,如今通过科学分区,那朗村按照实际情况分成3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置一个污水处理节点,根据片区人口密度新建两个16吨/天资源化利用设施(少于200户片区)和30吨/天微动力污水处理站点(大于200户片区),实现污水零污染排放,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资源化利用模式具有成本低、覆盖率高、群众参与门槛低的优势。在高州市,采用此模式的自然村占比达81.84%,平均每村建设成本仅15.8万元。
高越飞说,通过建设微动力污水处理站点,可以巧妙化解乡村“建不起、养不起”的难题。这种系统无需任何设备和动力,仅利用生物软填料和碎石滤料就能吸附污染物、过滤污水。通过光伏发电,更是为更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针对人口较少,周边收纳体充足的村落或片区,通过16吨/天资源化利用设施,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的肥水可以达到污水排放三级标准。针对人口较集中的区域,则布局资源罐一体化设备,采用多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处理标准可达国标一级B、省标一级,作为二类水进行排放。
昔日的污水处理池如今披上了生态绿衣,污水处理点不再成为村民们避之不及的地点。通过资源化利用和资源驿站的打造,这种“污水治理+景观再造”的复合模式,正是乡村资源化利用的生动注脚,既破解了环境治理难题,又激活了乡村闲置资源。
来源:南方日报